趙昱華
“昔者倉頡作書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”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標志,漢字里蘊含著中華文化傳承的密碼。
漢字經過了長期的歷史衍變,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(fā)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(tǒng),甲骨文作為象形文字,其字形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信息,每一個筆畫都仿佛是古人生活場景的生動寫照。
許進雄是甲骨文領域的學界泰斗,多年來,他致力于向大眾普及知識,出版了《中國古代社會: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》等流傳甚廣、備受贊譽的著作。但不同于以前作品的宏觀視角,新近出版的《先秦人的日常時光》緊扣“日常”二字,結合甲骨文與相關的歷史常識,嘗試還原先秦人的社會生活面貌。
所謂生活,不外乎衣食住行、婚喪娛樂,這些也正是構成本書的基本線索。本書的內核是學術性的,但作者力求以平易風趣的講解化解艱澀的學術知識,這從每章的標題就可以感知到。本書開卷就呈現了多層次的日常須知,以“書”“城”“車”“稱”等甲骨文字引入,展示了先秦時代的整體風貌,并在其中巧妙夾雜了一些重要且有趣的知識點。比如,談及“買賣的度量衡”,作者就借“稱”“尺”“升”等甲骨文,揭示了古代度量衡的演變過程:從人的感官判斷到借助日常用具,再到統(tǒng)一的衡量器具與標準。
吃,永遠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。與“吃”有關的事務,在書中放在了重要位置。作者從食物的基本需求延展到古人在飲食上的享受,利用考古學、地理學、歷史學等多個學科工具,對古人的飲食結構做了分析。如談及“祭祀宴會不可或缺的酒”,作者以“曹”“茜”二字,明寫古人的飲酒習俗,暗寫先秦社會中的生產力發(fā)展與農業(yè)進步。
作者還以“衣”“帶”“履”“璞”等字引入,借由穿衣規(guī)則剖析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階層分野與民族文化,對先秦時期中國權力結構的形成做了概括。先秦時期的娛樂是與信仰息息相關的。古代的各種典禮,同時兼具了娛樂與祭祀的雙重職能。通過“鬼”“畏”“異”等字,作者探討了先秦時期人們的鬼神觀與世界觀,進而討論了古人“長生不死”的夢想,以此剖析古人的人生觀。戰(zhàn)爭祭祀是先秦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,戰(zhàn)爭關乎國家的存亡和領土的擴張,祭祀則是人們對神靈、祖先的敬畏和祈求。從相關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中,我們能感受到戰(zhàn)爭的殘酷和祭祀的莊重。
書中不乏考古材料基礎上的有力推斷。比如,在講述先秦時期人們所馴養(yǎng)或崇拜的動物,以及先秦時期各種工藝的發(fā)展時,作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:“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有可能得益于經營畜牧省下的覓食時間,讓人們有充裕的時間觀察野生植物生長的情況加以實驗,一如實驗飼養(yǎng)各種家畜。”這樣的猜想在邏輯上是自洽的。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,現有的考古學證據表明,人類從事畜牧的時間很有可能遠早于從事耕作,兩者很有可能是相輔相成的。作者還具體列舉了采礦、冶金與紡織業(yè),讓讀者得以理解一個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是如何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繁榮,乃至于促成了新的社會結構的誕生。
讀罷此書,不由得感慨古人的智慧、勇氣與創(chuàng)造力,更敬佩作者在學術性與趣味性上所達成的平衡。他筆下的先民生活是基于確鑿的證據,運用獨到的詮釋與豐富的學術研究,展開大膽的想象和微小的求證。他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孕育偉大的時代——先秦的中國剛剛誕生于蒙昧之中,無人知道前路何方;但我們的先祖卻并未困于時代之中,而是“暴霜露,斬荊棘”,從而讓這個新生的文明有了“尺寸之地”,生根發(fā)芽,直至長成今日的參天大樹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cqk9di.cn/showinfo-33-363822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