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徐廷華
我生活在南京這座城市,幾十年了,昔日的懵懂少年,如今已兩鬢染白。這座城市留給我最深的念想,是那綿延的明代古城墻。
明城墻的建筑,起于朱元璋,當年他在打天下的時候,聽取朱升的建議,把“高筑墻,廣積糧,緩稱王”看作立國的三項基本國策,而對“高筑墻”尤為在心在意。早在大明建國前兩年(1366年),朱元璋就下令興建應天府城。要在這片江南圣地上重造帝王之都,大展帝王之氣,從全國各地征召工匠近百萬人,費時20年完成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宏偉古城墻。
這道城墻在規(guī)模、設計和營造上的卓越成就,無論作為古代防御工程,還是歷史文化景觀,都有著獨特的重要價值。它東連石頭城,南貫秦淮區(qū),北依玄武湖,將歷代都城囊括其中。在蜿蜒伸展的35公里城墻上,共建堡壘200處,垛口13616個,都是作為軍事防守之用的。13座城門,下有堅固的城堡,上建高聳的城樓,配有兵將常年守望,其勢固若金湯??梢哉f,朱元璋在那個年代,以其大手筆將金陵“王氣”張揚到了極致。經(jīng)過600多年的風雨,從1993年起,明城墻經(jīng)過幾十次大修,目前尚存25公里,其總長度仍為世界第一,它是南京最具影響力和價值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我曾多次去離家不遠的中華門城堡游覽。
中華門,史稱聚寶門,是13座城門中規(guī)模最大的一座。城樓已毀于戰(zhàn)火,基礎部分至今仍保存完整。中華門有城墻4道,兩道城墻中的空間被稱作“甕城”。4道城墻有4座城門,每座城門都有內(nèi)外兩門,外門設有從城墻上放下的“千斤閘”,里門則是包鐵皮的兩扇啟閉式城門。中華門南端城墻內(nèi)側,還筑有23個里端封閉的磚劵門洞,叫作“藏兵洞”,戰(zhàn)時可用來貯存軍事物資,并可容納3000余士兵。這種設計構造在我國古代其他大城市中是極為罕見的,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事要塞。城墻上戰(zhàn)旗獵獵,站在垛口遠望,長干橋、秦淮河、雨花臺、林立的樓群,盡收眼底,壯觀得很。
沿著中華門城墻往西延伸,一直可通往集慶門,這一段保存最完好。再過去應是水西門、漢中門,可惜這一段城墻,在我的記憶中,1958年后就逐漸拆毀了。
據(jù)上輩人講,圍繞明城墻是保護還是拆毀的問題,從上世紀20年代始就爭論驟起,反反復復,上世紀50年代末拆除了水西門、漢中門兩座城樓。改革開放后,保護明城墻的呼聲漸高,挺墻派占據(jù)了主導地位,后人才得以保存和修復南京的這一歷史文明古跡。1997年,在興建漢中門市民廣場時,率先修葺了漢中門城堡(朱元璋時稱漢西門),但沒有城墻連接,這段城墻要到清涼門、鬼臉城段才又顯現(xiàn)。
我常愛拾級登上城樓,去看那秦淮河翻滾的流水,去看那逐波飄過的帆船,去看那兩岸的婆娑垂柳。
記得那時,秦淮河河面寬闊,白帆點點,有機動船往來,微微能聽到“突突突”的響聲,聲音過后,船尾是一片片白色的浪花;也有靠纖夫拉的船,每艘船上的黃沙堆積如山,纖夫們一個個垂首弓腰,哼著號子,沿著堤岸一步一步艱難地前行。
那時城墻腳下,是一大片河灘,栽滿了楊樹柳樹,這些樹,生命力極強,無需人去過問,任其一年年成長著,發(fā)芽,吐葉,揚花,落葉……后來,城墻下高高的土堆上蓋起了星星點點的房屋,大都是木板之類搭起來的,茅草為頂,簡陋得很。一些沒有戶口靠拾荒為生計的游民,選擇這塊少人問津的地方遮風擋雨。有時天下雨了,看見他們戴一頂斗笠、穿一身蓑衣,赤著腳,提一根竹竿,在一株株楊柳之間來回釣魚,雨點落在河面上,激起一圈一圈的水暈。
幾十年過去了,如今,我依然常愛站在城墻上,感受著歷史與現(xiàn)實的碰撞,沉浸于對明城墻的那份情感中。
在舊城改造中,我欣喜地看到城墻周邊的環(huán)境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原先的河灘被改造成了一條寬敞的城西干道,直通長江大橋。沿這條路望去,上面是縱橫交錯的高架橋。遠看,林立的棟棟高樓大廈,籠罩在朦朧的霧靄中。腳下是川流不息的車流穿過集慶門隧道,直上立交橋,在銀橋市場與賽虹橋立交橋會合,那里南來北往的立交上下四層,四通八達,宛如巨龍騰空,似彩練飛天,氣勢磅礴,高低錯落,極為壯觀。
近日報載,明城墻北線(太平門至神策門段)也修繕完畢,恢復全線開放。我那天一時興起,冒著暑熱趕去湊熱鬧。出中央門地鐵口,再沿廣場旁綠蔭掩映的神策門城墻拾級而上。來觀光的游人如織,特別是解放門至玄武門這段城墻更是人頭攢動。這一段城墻從太平門一直綿延至玄武湖,登上城樓,滿滿的古樸韻味,石磚路整潔清爽。抬眼即是風景,紫金山的蒼翠、玄武湖的碧波、雞鳴寺的塔影、紫峰大廈的雄偉……南京的山、水、城、林盡收眼底,交織成一幅絢爛美麗的畫卷。
漫步滄桑渾厚的明城墻,好似走進經(jīng)典,走進寧靜的遠古,走進那段歷史的喧囂與輝煌,穿過歷史的記憶,褪去的是歷史云煙,抹不去的是人們對這道不朽的明城墻深深的懷念和夢想。一種稚嫩的童音忽然在耳畔響起:城門城幾丈高,三十六丈高,騎花馬,帶把刀……那是我童年常唱的《城門謠》啊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(nèi)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cqk9di.cn/showinfo-33-364834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